發表文章

習主席晤民企 力挺科技創新

圖片
  習主席晤民企 力挺科技創新 國家主席習近平時隔逾6年,再次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他強調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將一以貫之堅持和落實,「不能變,也不會變」,又提到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 任正非王傳福雷軍等6人發言 多名商界領袖參與本次會議,尤其眾多科企創辦人列席,華為創辦人任正非等6位民企負責人發言,阿里巴巴( 09988 )創辦人馬雲、騰訊( 00700 )主席馬化騰亦有出席,習近平有與馬雲等企業巨頭握手,惟不見百度( 09888 )和字節跳動代表身影。 座談會由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主持,國務院總理李強、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出席。參會的民企涵蓋不同行業,除食品飲料、電器等傳統企業,位坐前排的與會代表大多數來自互聯網、半導體、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新興行業【見表】 新華社報道,任正非、比亞迪( 01211 )董事長王傳福、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韋爾股份(603501.SH)董事長虞仁榮、宇樹科技首席執行官王興興、小米( 01810 )董事長雷軍在座談會上發言,就新形勢下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投資者及網民昨日亦仔細研究座位安排,以衡量各民企的受重視程度,上述企業家均坐在前排靠中間位置。 百度李彥宏字節張一鳴沒現身 央視新聞畫面顯示,多名知名民營企業家參加會議。馬化騰挨近DeepSeek(深度求索)創辦人梁文鋒坐在前排偏左位置,而馬雲與寧德時代(300750.SZ)創辦人曾毓群的座位偏右;在前排入座的還有中國飛鶴( 06186 )董事長冷友斌、正泰電器(601877.SH)董事長南存輝;而美團( 03690 )創辦人王興則坐在第二排位置。值得留意的是,本次座談會雲集眾多科技界巨頭,但百度創辦人李彥宏及字節跳動創辦人張一鳴並沒有出現在官媒的新聞畫面。路透引述知情人士稱,兩公司高層沒有參加座談會。 消息公布後,相關股份漲跌不一,騰訊昨逆市漲4%;小米再創歷史新高,曾見45.45元,全日升1%,收報45.15元。阿里早市一度炒高逾4%,收市轉跌1.5%。 稱當前困難屬暫時並可克服 習近平提及,現在中國民營經濟已經形成相當的規模、佔有很重的份量,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具備堅實基礎。當前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一些困難和挑戰,總體上是在改革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出現的,是局部的而不是整體的...

盡收兵器 得AGI得天下

盡收兵器 得AGI得天下 最近高盛發表報告,看淡人工智能中短期內的成本效益,指人腦執行認知任務的單位能量效率較AI高一萬倍,由於成本的起始點非常高,即便未來開始下滑,降幅必須相當顯著,才能讓AI自動化任務成本變得合理。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Daron Acemoglu表示,基於生成式AI目前的架構與焦點,真正具有變革性變化不會很快發生,十年內應驗的機率不高。Meta首席AI科學家楊立昆認為,驅動ChatGPT等生成式AI產品的大型語言模型(LLM),永遠無法實現像人類一樣的推理和規劃能力。他目前正致力於開發全新AI系統,希望十年內達到人類智慧水平。 奇點將在2045年出現 不過,被微軟(Microsoft)創辦人蓋茨(Bill Gates)譽為「預測人工智能最準」的未來學家Ray Kurzweil重申,通用人工智能(AGI)將在2029年底前實現;Kurzweil曾在1990年出版的The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估計,電腦於1998年擊敗人類西洋棋王,實際誤差只有一年。他在1999年的著作中預測,2009年用文庫本大小的顯示器閱讀書籍、報章雜誌將成為日常風景,而iPad則於2010年推出。 Kurzweil相信,以1000美元購買的電腦,每秒可執行指令數在2045年幾乎可匹敵全人類的大腦。這就是所謂的奇點,當AI系統超越整體人類的智力時,便會發生超乎想像、無從預測的事,過去的法則亦不再適用。 除了電腦運算加速進步,簡稱「GNR」的革命有機會驅使奇點的到來,G是基因工程(Genetics),N是納米技術(Nanotechnology),R則是機械人工學(Robotics),未來二、三十年,通用人工智能以外,GNR都是需要多加關注板塊。 當然,AGI還是最重要,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的通用技術突破,都會帶來新一輪的工業革命。通用技術不僅帶動其他周邊技術的發明,也會對產業帶來影響。例如蒸汽機問世後,蒸汽泵、蒸汽火車與蒸汽船等發明一個接着一個出現,蒸汽機的機械動力取代了過去的人力跟水力等,成為工廠生產的主要動力來源。 通用技術主導霸權經濟 內燃機跟電動馬達等通用技術則推動另一生產力升級,汽車與飛機都是利用內燃機技術,洗衣機跟吸塵機的發明則是拜電動馬達所賜。環顧我們身邊的家電可發現,現在的消費生活大多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開拓出來。一般認為,此革命發生於18...

AI的真正風險?

AI的真正風險? 由圍棋機械人,到無人駕駛、人臉識別、智慧家居、醫療診斷,以至遙遠的太空任務,AI所能涉足的行業和工作愈來愈多。 搜尋 登入/登出 副刊文化 AI的真正風險? 天峯醫生 醫者之言 2024-06-05 copy sharing buttonfacebook sharing buttonwhatsapp sharing buttonwechat sharing buttonemail sharing buttonlinkedin sharing button Aa Aa Aa 由圍棋機械人,到無人駕駛、人臉識別、智慧家居、醫療診斷,以至遙遠的太空任務,AI所能涉足的行業和工作愈來愈多。 正當AI變得愈益聰明、能幹,甚至在某些範疇中理所當然地表現得比人更優秀,人便開始疑惑…… 像ChatGPT的AI聊天機械人出現,的確將人對AI的憂慮、恐懼霎時變得迫在眉睫。身邊不少朋友、同事,都已開始用這種聊天機械人尋找資料、做文章總結,甚至徵求意見;他們紛紛都說,出來的效果非常出色。即使關於醫療資訊,由一個自身是醫生的人看來,也相當有板有眼。加上由AI生成的圖像、畫作、歌曲、影片等,這些本應講求天份、創意、靈感、情感等人性元素的東西,AI竟亦能游刃有餘,人類對AI的防禦能力似乎無可避免地螺旋式減弱。 3個階段 然而,正如筆者前兩篇文章所言,目前的AI還遠遠不足以取代甚至滅絕人類,因為仍有其局限性。 目前AI還遠遠不足以取代甚至滅絕人類,因為仍有其局限性。 其實AI發展多被分成3個階段。 首先是「弱AI」,也稱限制領域AI、狹義AI等,只能專注於單一任務,即使能從不同來源的大數據中學習,仍只能在被編程的特定領域中執行重複性工作。它們並不能真正地推理和解決問題,亦不會有自主意識,極其量只可以代替人力處理某一領域的工作。 第二階段「強AI」,或稱通用AI、廣義AI等,能夠處理多個領域工作;例如做到真正的推理、解決問題,甚至抽象思維等,它們會有自我意識,可以獨立思考難題,並制定解決疑難的最佳方案。這也許是AI企業目前最想要實現的目標,因為屆時它們真的可以代替一般人完成生活中大部分工作。 第三階段「超AI」,在這階段它可以自己每天學習,甚至自我編碼,再自身進行無限次升級迭代,結果在幾乎所有領域都超越人類,而且是超越最頂尖的人類數以億萬倍。 不過,迄今為止,全球AI發展水平大部分...

道指納指兩極化 AI大潮長線投資

圖片
道指近期波幅驚人,上周二至上周四3個交易日累挫逾950點後,上周五大幅反彈574點,尤其不尋常的是道指最後20分鐘一度飆逾300點,帶動原先仍跌約1%的納指也幾乎收復失地。美股如此波動,是既有資金換馬因素,也有公司業績驅動,華爾街大戶藉投資情緒的起伏加劇了股市波幅。 上周三盤後公布業績拖累股價插水的商業軟件商Salesforce,上周五勁彈7%,是道指升幅最大股份。2020年8月,道指成份股踢走股價多年低迷的老牌石油股Exxon Mobil,換入Salesforce,自該次成份股轉換至今,Exxon Mobil股價急漲了約兩倍,由40美元漲至117美元;相反期間Salesforce股價幾乎原地踏步。時也命也!若果沒有這一變動,道指豈不是更勁? 重磅股有各自行業周期 道指上周捱沽,相反,科技股王輝達(Nvidia)卻連日抽升,自公布業績後3個交易日進賬20%,市值逼近美國第二大市值股份蘋果公司。道指與納指從此分道揚鑣,當中很有可能是投資者對AI熱潮更為亢奮,拋售傳統價值股,換入晶片股及AI概念股。 及至上星期五,美國4月核心PCE物價指數按月增長0.2%,為今年內最低,按年增速維持2.8%;而4月實際消費者支出按月不升反跌0.1%,增加美國經濟放緩的疑慮。美債息挫至4.5厘,傳統股翻生,造就道指單日勁彈逾500點。 除了資金回流令科技股回吐,戴爾(Dell)公布的最新業績顯示AI伺服器銷售不及預期,股價單日瀉近18%,也加速了資金輪換。AI熱潮對科技股而言是雙刃劍,業績好時股價升幅放大,一旦業績稍有不及預期,亦可以跌到無影。戴爾正是在放榜前過分炒上,結果業績令人失望,股價隨之急插。 道指僅30隻成份股,雖然每隻市值都有相當規模,但始終股份太少,指數代表性不全面。而且這些重磅股有各自的行業周期,經營方向各異,股價漸趨兩極化,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波音公司由於重債及其他經營問題,股價今年來自高位滑落,一沉不起;餐飲連鎖店麥當勞也好不了多少,股價由年初的300美元高位,跌至上周最低250美元【圖1】,去年10月以來升幅幾乎消失。 更能夠反映出美國經濟的道瓊斯運輸指數【圖2】,自2021年以來窄幅橫行,既無升幅亦無波幅,與標指及納指表現相去甚遠,某程度上可見近年美國在科技以外領域還是平平無奇。 在華爾街大戶推波助瀾下,美股三大指數後市可能仍然十分波動,A...

恒指打贏五窮勢破六絕 2萬前上落盈利回升減息在望 科網龍頭迎反彈

港股有機會接連打破「五窮六絕」魔咒!在5月上升316點(1.8%)後,中外大行認為,由於香港上市公司盈利回穩,加上市場憧憬美國在下半年減息,可支持6月股市穩中向好,萬八關會有支持,短期內維持整固局面,在18500點至20000點上落,中長線待更多國策出台帶動下一波升浪。 過去10年 港股6升4跌 上周五ADR港股比例指數收報18190點,較港股收市高出111點,6月可望有好開局。統計過去10年,恒指在6月是6升4跌。 建銀國際報告提到,恒指市盈率回升至9倍以上,由於上漲趨勢較猛,短期內已看到一些回檔壓力,港股料在18500點至20000點整固,未來需要政策持續利好,特別是7月召開的中共三中全會,配合基本面不斷改善,才能支撐港股在第三季繼續衝高至20000點以上。 光大證券國際證券策略師伍禮賢表示,以恒指本輪反彈浪高位約19600點計,大市累計回調約1600點,相信已完成初步調整,現水平於萬八點有初步支持,近日跌市提供中長線入市時機。 私銀新加坡銀行看法樂觀,近日把A股和港股評級由「中性」上調至「增持」,首席投資策略師李依萊認為,中資股過去兩周出現獲利回吐,但香港和內地企業盈利見底回升,支持港股風險回報好轉,所以給予「增持」評級;MSCI中國指數更已進入技術性牛市,預期維持升勢的機會率達六成。 基金業界亦對港股投下信心一票,滙豐晉信基金指出,美國經濟數據偏弱,減息預期升溫,港股估值修復機會較大;內地財政持續發力,加上香港經濟逐步回穩,可支撐港股上市公司盈利反彈,流動性於年中迎來持續改善。不過,中美地緣政治角力持續,聯儲局減息預期不斷改變,內地不同行業復甦步伐有異,港股短期料較為波動。 展望後市,科網股和高息股料成為焦點。滙豐晉信和建銀國際同樣推薦科技股,滙豐晉信預期,部分科網龍頭企業的新技術和產品將迎來突破,帶動下一輪收入和盈利增長。建銀國際稱,過去一段時間資金在不同板塊輪動,當經濟基本面因素持續改善,投資者將會尋找增長股,互聯網、科技和消費等行業值得看好。 伍禮賢提到,倘無重磅科網股參與升浪,大市未來難以取得不俗升幅,幸而騰訊(00700)及美團(03690)等平台股之前公布的季績大致符合預期,該類龍頭科網股估值料仍有上升空間,屬可留意股份。 國策支持分紅 前景正面 另外,內地監管機構鼓勵上市公司以增加派息等手段提升股東回報,滙豐晉信表示,美國即將減息,投資者追尋收...

禁母企收內地客 虛產平台撤申牌

本港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發牌制度過渡期結束,自上周六(6月1日)起,所有在港營運的平台均須獲證監會發牌,或屬「被當作獲發牌」的申請者。然而在限期前,多間大型國際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卻撤回在港的牌照申請,據了解,原因之一是證監會要求除了平台的香港實體外,其母企業務亦需要嚴格禁止中國內地居民使用,令部分大型平台卻步。有分析認為,目前大部分申請者規模較小,質疑香港可否成功發展為虛擬資產交易中心。 上月4大型平台打退當鼓 證監會回應本報查詢時指出,一如對證監會持牌中介人的指引所述,期望持牌實體(包括虛擬資產交易平台)遵守經營地所有司法管轄區的適用法律及法規,若集團的實體不遵守適用法律及法規,可能影響其持牌實體的適合及適當性。 對於多間大型虛產交易平台撤回牌照申請,證監會表示,不評論個別公司的業務決策,並將繼續與業界保持密切對話,在維護投資者保障和促進市場發展之間取得平衡。 香港引入發牌制度後,原本吸引多間大型國際交易平台在2月底前作出申請,盼在過渡期結束後繼續營運。不過,自5月中起,多間大型平台陸續撤回申請,包括Huobi HK、Gate.HK、OKX及Bybit。 不認同證監有權管非港業務 有平台撤回申請原因之一,是證監會規定全球平台的非香港業務,需要嚴格禁止中國內地居民使用,這些國際交易平台難以滿足此要求。有平台稱,此規定令全球運營需作重大改變,世界上沒有監管機構會這樣做,不認為港府對非香港地區的運營有發言權;亦有平台本已準備達到「被當作獲發牌」階段,也突撤回申請。 一間撤回申請的平台透露,現正對平台進行整改,計劃未來在取得相關牌照後恢復在港的業務。 證監會上周二(5月28日)發聲明指出,對於「被當作獲發牌」的申請者,所有平台和其最終擁有人應遵守所有適用的法律及規例,包括但不限於防止內地居民使用它們的任何虛擬資產相關服務,須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促使這些平台的控權實體及關連方遵守所有適用的法律和規例。 不少大型平台本來期望,以港作為未來進軍內地的「跳板」,當看到香港發展較成熟後,內地會放寬限制,惟有業界人士直言,內地對資金流出仍然敏感及謹慎。內地明文禁止投資虛擬貨幣,有不少投資者會以「翻牆」等方式,在境外平台買賣。證監會曾提出,當持牌平台看到是來自內地的IP地址便應封鎖,即使能夠以VPN(虛擬私人網絡)等方式迴避,平台都要確保能遵守其他司法管轄區的限制,禁止部分投資者進行買賣是持牌...

中央智囊提明年增長目標4.5-5.5%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預計下月舉行,將部署明年經濟工作。據路透報道,中國政府顧問將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建議,把明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定在4.5%至5.5%,並要加大財政刺激力度才能達成,料會得到中央領導人接納。同時,內地官媒引述分析指出,為配合本季政府大規模發行債券,人民銀行年底前可能會提供額外流動性支持,很大機會再度降準。 低基數消失 需加大財政刺激 內地今年初定下經濟增長目標為「5%左右」,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早前提到,今年第四季GDP只需增長4.4%以上,便可以實現全年預期目標,對此非常有信心。外界普遍估計今年中國經濟增長能達標。 2024年臨近,市場關注明年中國經濟增長動能。7位接受路透採訪的政府顧問當中,有5位傾向把明年GDP增長目標定為5%左右,與今年相若,另有1位顧問將提出4.5%的目標,餘下的1位則建議把目標設在5%至5.5%。不過,考慮到今年經濟增長受去年新冠防疫封控產生的低基數效應影響,若明年要實現增長目標,需要加大財政刺激力度配合。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主張把經濟增長目標定在5%左右,他認為,要採取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來刺激總需求。當企業信心尚未恢復,投資難有強勁表現,故政府要擴大基礎設施投資,他支持把赤字率提高至4%以上水平。 報道稱,預期高層領導於12月的經濟工作會議上批准上述目標,但要待明年全國人大會議發表政府工作報告時才會正式公布,按慣例,會議通常在3月舉行。 有政府顧問透露,當局正在加強財政政策支持,使2024年「困難」的目標「可以實現」。至於貨幣政策,發揮的空間料有限,因為人民銀行擔心與西方國家的息差擴大,或進一步削弱人民幣滙率並導致資本外流。

圖片
  中央智囊提明年增長目標4.5-5.5%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預計下月舉行,將部署明年經濟工作。據路透報道,中國政府顧問將向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建議,把明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定在4.5%至5.5%,並要加大財政刺激力度才能達成,料會得到中央領導人接納。同時,內地官媒引述分析指出,為配合本季政府大規模發行債券,人民銀行年底前可能會提供額外流動性支持,很大機會再度降準。 低基數消失 需加大財政刺激 內地今年初定下經濟增長目標為「5%左右」,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早前提到,今年第四季GDP只需增長4.4%以上,便可以實現全年預期目標,對此非常有信心。外界普遍估計今年中國經濟增長能達標。 2024年臨近,市場關注明年中國經濟增長動能。7位接受路透採訪的政府顧問當中,有5位傾向把明年GDP增長目標定為5%左右,與今年相若,另有1位顧問將提出4.5%的目標,餘下的1位則建議把目標設在5%至5.5%。不過,考慮到今年經濟增長受去年新冠防疫封控產生的低基數效應影響,若明年要實現增長目標,需要加大財政刺激力度配合。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主張把經濟增長目標定在5%左右,他認為,要採取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來刺激總需求。當企業信心尚未恢復,投資難有強勁表現,故政府要擴大基礎設施投資,他支持把赤字率提高至4%以上水平。 報道稱,預期高層領導於12月的經濟工作會議上批准上述目標,但要待明年全國人大會議發表政府工作報告時才會正式公布,按慣例,會議通常在3月舉行。 有政府顧問透露,當局正在加強財政政策支持,使2024年「困難」的目標「可以實現」。至於貨幣政策,發揮的空間料有限,因為人民銀行擔心與西方國家的息差擴大,或進一步削弱人民幣滙率並導致資本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