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破今年底 摩通:中企抵買
港股破今年底 摩通:中企抵買
美國10年期債息攀升至逾4.5厘的16年高位,利淡港股及整體新興市場,恒指與MSCI香港指數昨雙雙跌至去年11月低位。大行摩根大通認為中國股票已接近「買入區」,但也有分析直言現時難以估底,而港股相較A股對美債息敏感,導致港股表現更為遜色。
恒指再挫262點 汽車科技股捱沽
恒指8月21日收報17623點創今年新低,僅一個月再度破底;大市昨低開67點,跌幅一度收窄至11點,其後大部分時間維持偏軟格局,臨近尾市沽壓驟增,恒指最多瀉349點,低見17379點,收市跌262點(1.5%),報17466點。
恒指連續兩日受壓,累計蒸發591點(3.3%),重返去年11月低位。與此同時,成份股全數為本港公司的MSCI香港指數,昨亦挫212點(1.9%),收報10747點,同樣觸及去年11月低位。自年初起計,恒指及MSCI香港指數分別累跌11.7%及20.3%。
恒指夜期收報17477點,跌51點,高水10點。ADR港股比例指數收報17442點,較港收市低23點。
國指昨低收99點(1.6%),報6030點,兩連跌累挫232點(3.7%);科指下滑65點(1.7%),收報3817點,一連兩天共失174點(4.4%),收市見逾3個月低。大市昨有過千隻股份向下,僅翰森製藥(03692)與周大福(01929)等7隻藍籌逆市升。
科技股及汽車股普遍捱沽,舜宇光學(02382)及理想汽車(02015)墊底科指,各下滑約半成。主板成交額824億元,增加逾一成;「港股通」昨輕微淨吸資1.59億元。
另一邊廂,內地股市亦錄得兩連跌,滬指昨再走低13點(0.4%),收報3102點;深成指挫60點(0.6%),收10060點。兩市昨錄6656億元人民幣成交額。「滬深股通」續走資62.96億元人民幣,外資連日共沽出143.35億元人民幣A股。
預測A股第四季重展升浪
摩根大通指出,中國股票已接近「買入區」,認為十一黃金周期間,內地的旅遊、零售和內房銷售等關鍵數據,或可構成交易機會。此外,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置換可能有進展,以及10月底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有機會宣布新的刺激措施,都是該行看升中國股市的原因。
摩通預料,中國股市未來數周表現波動,MSCI中國指數10月份恐跌穿58點的今年低位。不過在政策具能見度和投資者持倉偏低兩大因素支持下,摩通預測中國股市第四季重展升浪,MSCI中國指數有望反彈至66點之上,較昨收報58.37點有13%上升空間。
大華繼顯看淡 提醒莫估底
中港股市現市盈率僅7至8倍,大華繼顯執行董事梁偉源形容屬低殘水平,但由於內房問題尚未解決,投資者無意入市。他提醒,只要內房危機持續,大市估值仍可一低再低,也難以「估底」。他解釋,恒大(03333)債務危機進展令人失望,加上美國息口明年料維持高位,儘管8月份中國經濟數據略有改善,投資者依然未擬加倉。更雪上加霜的是,港股較A股更受美債息影響,反觀內地股市,則有寬鬆貨幣政策支持。
談到市場憧憬10月政治局會議再有新招,梁偉源不排除屆時A股借此消息炒上,惟坦言當局要推出規模震撼的刺激措施,再連同中國經濟數據持續幾個月出現強勁反彈,後市方有起色。然而,為免產生政策後遺症,他估計中國不會實施大幅寬鬆幣策。
27 Sep 2023
信報
(編者按:信報50周年精輯《科技巨流:18篇得獎報道 見證世界劇變》現已發售)
撮要
中國股市近期因多項不利因素而下跌,但大行及投資者對後市仍持不同看法:
1. 恒指和滬深指數近期均創下年內新低。港股受美債息上升拖累更甚。
2. 摩根大通認為A股已近買入區,第四季有望反彈。預期政策刺激和投資者持倉偏低將支持走強。
3. 但大華繼顯認為現階段難以判斷底部,內房問題尚未解決,投資者不敢入市。
4. 即使估值低殘,若內房危機持續,估值可能更低。港股受美息影響較大,難有起色。
5. 政策局會議雖可能有新招,但預期刺激力度有限。中國不太可能大力寬鬆。
6. 總括而言,對A股和港股後市仍持觀望態度較為穩妥。要看數據及政策執行效果,才能確定底部。
看法和評論
中國股市近期下跌,後市展望點評:
1. 中國經濟面臨疫情反覆、房地產危機等壓力,股市低迷可以理解,但過度悲觀也不一定合理,還是需要耐心等待政策效果釋放。
2. 摩根大通預期第四季會有反彈是合理的,關鍵在於10月政治局會議是否會推出新增刺激措施,但刺激力度是否足夠還需拭目以待。
3. 大華繼顯的觀點較為謹慎,認為在房地產危機還未解決之前,即使估值低,也難確定底部,提醒我們不要盲目樂觀。
4. 總體來說,對A股和港股後市保持謹慎仍是明智之舉,切忌盲目看多,還需要更多積極消息和政策落地,才能判斷轉機出現。
5. 個人認為,監控經濟數據、公司盈利以及政策效果是確定股市底部的關鍵,不能單純依靠估值模型,還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進行判斷。
6. 最後,長線投資者可以逢低逐步積累,但短期無法確定底部,保持頭腦清醒、控制風險才是關鍵。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