搵食容易 發達艱難
高天佑 新聞點評
搵食容易 發達艱難
由2003年至2019年,香港長時間流行一句俗語「發達容易,搵食艱難」,事關在經濟向好、超低息、熱錢湧入的環境下,資產價格持續高漲,「炒幾炒」似乎不難「發達」;但同時樓價高企、百物騰貴,打工仔搵食實在不易。不過時移世易,隨着各種因素變化,最近滙豐、花旗兩間大銀行分別進行的「財富調查」顯示,香港現今環境很大程度上逆轉為「搵食容易,發達艱難」。
根據花旗銀行昨日發布的《香港千萬富翁調查報告2022/2023》,截至今年6月份,全港共有40.8萬名「千萬富翁」(擁有1000萬港元或以上淨資產),總人數連跌3年,創2016年以來新低。作為比較,花旗在2020年進行的同一系列調查顯示,當年香港有51.5萬名「千萬富翁」。
換言之,在短短3年間,本港「富翁」數量銳減10.7萬人或21%。與此同時,「千萬富翁」在2020年的淨資產中位數達1700萬元,到今年則降至1600萬元,反映他們整體上身家縮水,呈現「量價齊跌」走勢。
上述情況其實不難理解,一方面,最近兩三年香港有數十萬人移民,當中多屬中產及專業人士。例如一個中產人士原本手持太古城自住物業,他若賣樓移居英國,就可能代表本港「千萬富翁」減少一人。
股樓皆弱 買磚頭再難致富
另方面,中原樓價指數由兩年前191點高位跌至目前157點(累挫18%),恒生指數更由31000點瀉至現在不足18000點(累跌42%),這意味即使留守香港的數百萬人,其財富亦難免蒸發了一截,據估計,不少「千萬富翁」身家已經降級到七位數字。
值得留意,隨着大批專業人士及青壯年群體外流,本港現今勞動力嚴重短缺,最新失業率僅2.8%,基本上人人有工做,打工仔還有條件「跳草裙舞」爭取升職加薪,基本上「搵食容易」。連以往長期困擾社會的「土地問題」,亦因樓價回落,現只需400萬至500萬元便可在荃灣、沙田或長沙灣買到一個上車盤兩房細單位,一對年輕夫婦每人月薪約2萬元都負擔得起。單從經濟角度看,本港「打工一族」的生活相比起三四年前似乎輕鬆不少。
然而,鑑於資產價格停止上漲兼掉頭回落,香港人變得更難以靠資產增值晉身「富豪」。滙豐銀行本周二發布的《2023新中產報告》亦反映同類趨勢,該報告顯示,本港富裕階層平均在33歲便能擁有百萬元財富(個人流動資產達100萬港元),多數人(61%)依靠工作積蓄獲取「第一桶金」;但他們若想進一步成為「千萬富豪」,則估計要到62歲才有機會實現夢想,而大部分受訪者(約三分二)認為要靠「投資」方能達成目標。
同時,僅約半數受訪者認同「買樓保值」之傳統觀念(較去年調查銳降23個百分點),又有近60%人預期本港樓價未來12個月下跌。畢竟「買磚頭、等升值」向來是很多香港人的致富途徑,甚至可說是「核心價值」之一。現今樓市前景不明朗,無怪乎人們對於躋身「千萬富豪」門檻的信心有所動搖。
換個角度看,目前失業率偏低,勞動力市場「事浮於人」,打工仔憑儲蓄不難積累百萬元財富;但若要「升呢」至千萬元級別,則很難不靠投資。可是近年股、樓皆弱,這一級飛躍恐怕比以往更不容易(難怪部分年輕人熱中於炒賣加密貨幣)。
事浮於人 打工仔易儲錢上車
2003至2019年,受惠於「自由行」政策、內地經濟起飛及中港持續融合,再加上美國實施超低息政策,本港資產市場持續熾熱。在那些年,人們只要買一兩層樓,再在股市「炒幾炒」,賺取千萬元身家頗為輕易。但打工仔若屬「無殼蝸牛」,薪酬升幅追不上樓價,即使「死慳爛慳」,追求「上車」亦可能日益絕望,所以大家常說「發達容易,搵食艱難」。
時勢逆轉,隨着居民結構、勞工市場、投資市場等因素變化,現今環境似乎「搵食容易,發達艱難」;普羅市民「搵份工」唾手可得,儲錢買樓「上車」亦容易很多,可是想「致富」獲得千萬元身家就較難。
究竟哪一種社會才屬「正常」?這恐怕並無標準答案。當然,從執政者及市民角度看,最美滿狀況可能是「搵食容易,發達不難」;在1970至90年代經濟起飛期,本港確曾短暫出現這種「遍地黃金,魚翅撈飯」盛況。且看特區政府致力引進人才、招攬外資、重振信心,能否帶動本港經濟「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再一次進入黃金時期。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12 Oct 2023
信報
撮要
1. 香港的經濟環境正在發生變化,從過去的「發達容易,搵食艱難」到現在的「搵食容易,發達艱難」。
2. 這種轉變是由於多種因素造成的,包括移民、樓市下跌、股市下跌等。
3. 高天佑認為,在這種環境下,香港人想要致富變得更加困難。
4. 根據花旗銀行昨日發布的《香港千萬富翁調查報告2022/2023》,截至今年6月份,全港共有40.8萬名「千萬富翁」(擁有1000萬港元或以上淨資產),總人數連跌3年,創2016年以來新低。
5. 換言之,在短短3年間,本港「富翁」數量銳減10.7萬人或21%。
6. 與此同時,「千萬富翁」在2020年的淨資產中位數達1700萬元,到今年則降至1600萬元,反映他們整體上身家縮水,呈現「量價齊跌」走勢。
7. 最近兩三年香港有數十萬人移民,當中多屬中產及專業人士。
8. 中原樓價指數由兩年前191點高位跌至目前157點(累挫18%),恒生指數更由31000點瀉至現在不足18000點(累跌42%)。
9. 隨着大批專業人士及青壯年群體外流,本港現今勞動力嚴重短缺,最新失業率僅2.8%,基本上人人有工做,打工仔還有條件「跳草裙舞」爭取升職加薪,基本上「搵食容易」。
10. 由於資產價格停止上漲兼掉頭回落,香港人變得更難以靠資產增值晉身「富豪」。
11. 滙豐銀行本周二發布的《2023新中產報告》亦反映同類趨勢,該報告顯示,本港富裕階層平均在33歲便能擁有百萬元財富(個人流動資產達100萬港元),多數人(61%)依靠工作積蓄獲取「第一桶金」;但他們若想進一步成為「千萬富豪」,則估計要到62歲才有機會實現夢想,而大部分受訪者(約三分二)認為要靠「投資」方能達成目標。
12. 僅約半數受訪者認同「買樓保值」之傳統觀念(較去年調查銳降23個百分點),又有近60%人預期本港樓價未來12個月下跌。
13. 目前失業率偏低,勞動力市場「事浮於人」,打工仔憑儲蓄不難積累百萬元財富;但若要「升呢」至千萬元級別,則很難不靠投資。
14. 可是近年股、樓皆弱,這一級飛躍恐怕比以往更不容易(難怪部分年輕人熱中於炒賣加密貨幣)。
15. 究竟哪一種社會才屬「正常」?這恐怕並無標準答案。當然,從執政者及市民角度看,最美滿狀況可能是「搵食容易,發達不難」。
評論
高天佑的文章重點在於香港的經濟環境正在發生變化,從過去的「發達容易,搵食艱難」到現在的「搵食容易,發達艱難」。這種轉變是由於多種因素造成的,包括移民、樓市下跌、股市下跌等。高天佑認為,在這種環境下,香港人想要致富變得更加困難。
文章中,高天佑引用了大量數據來支持他的觀點。例如,他提到,根據花旗銀行昨日發布的《香港千萬富翁調查報告2022/2023》,截至今年6月份,全港共有40.8萬名「千萬富翁」(擁有1000萬港元或以上淨資產),總人數連跌3年,創2016年以來新低。作為比較,花旗在2020年進行的同一系列調查顯示,當年香港有51.5萬名「千萬富翁」。
換言之,在短短3年間,本港「富翁」數量銳減10.7萬人或21%。與此同時,「千萬富翁」在2020年的淨資產中位數達1700萬元,到今年則降至1600萬元,反映他們整體上身家縮水,呈現「量價齊跌」走勢。
高天佑還提到,最近兩三年香港有數十萬人移民,當中多屬中產及專業人士。例如一個中產人士原本手持太古城自住物業,他若賣樓移居英國,就可能代表本港「千萬富翁」減少一人。
此外,中原樓價指數由兩年前191點高位跌至目前157點(累挫18%),恒生指數更由31000點瀉至現在不足18000點(累跌42%),這意味即使留守香港的數百萬人,其財富亦難免蒸發了一截,據估計,不少「千萬富翁」身家已經降級到七位數字。
高天佑認為,隨着大批專業人士及青壯年群體外流,本港現今勞動力嚴重短缺,最新失業率僅2.8%,基本上人人有工做,打工仔還有條件「跳草裙舞」爭取升職加薪,基本上「搵食容易」。連以往長期困擾社會的「土地問題」,亦因樓價回落,現只需400萬至500萬元便可在荃灣、沙田或長沙灣買到一個上車盤兩房細單位,一對年輕夫婦每人月薪約2萬元都負擔得起。單從經濟角度看,本港「打工一族」的生活相比起三四年前似乎輕鬆不少。
然而,鑑於資產價格停止上漲兼掉頭回落,香港人變得更難以靠資產增值晉身「富豪」。滙豐銀行本周二發布的《2023新中產報告》亦反映同類趨勢,該報告顯示,本港富裕階層平均在33歲便能擁有百萬元財富(個人流動資產達100萬港元),多數人(61%)依靠工作積蓄獲取「第一桶金」;但他們若想進一步成為「千萬富豪」,則估計要到62歲才有機會實現夢想,而大部分受訪者(約三分二)認為要靠「投資」方能達成目標。
高天佑認為,這種「搵食容易,發達艱難」的環境,對於香港的未來發展並非好事。他認為,香港需要創造更多高薪就業崗位,吸引人才留港,才能夠保持香港的競爭力。
總的來說,高天佑的文章提供了一個關於香港經濟環境變化的有趣視角。他通過引用大量數據,來說明香港人想要致富變得更加困難。他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香港需要創造更多高薪就業崗位,吸引人才留港,才能夠保持香港的競爭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