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金買內銀即彈 港股企穩萬八

匯金買內銀即彈 港股企穩萬八
「國家隊」8年來首度出手增持內銀A股,帶動港股氣氛向好,四大國有銀行昨齊升逾4%,刺激大市成交重上千億元,為半個月來首次。恒指昨成功收復18000點關口,報18238點,全日升345點(1.9%),連漲6日,累積進賬1042點(6.1%)。內地官媒昨發文唱好,明言未來會有更多中長線資金加入,有望為股市帶來支持。

恒指收漲345點 夜期悉數回吐

恒指昨裂口高開365點,午前升幅雖一度縮窄至282點,低見18175點,之後再發力,下午最多曾飆397點,高見18290點,收市仍升345點;國指跑贏大市,抽高2.2%,收報6267點;科指漲1.7%至4019點。大市成交1011億元。

恒指夜期收報17911點,跌372點,低水327點。ADR港股比例指數收報17916點,較港收市低322點;ADR國企比例指數低1.94%。



受惠於中央匯金相隔8年後再度增持,建行(00939)、工行(01398)、農行(01288)和中行(03988)四大國有內銀全線上揚,建行漲5.6%至4.69元表現最標青。信義玻璃(00868)勁升8.1%至10.44元,是昨天升幅最大恒指成份股,80隻藍籌中只有9隻逆市報跌。

港股連升6個交易日,但北水昨轉為淨沽貨達54.8億元,終止之前連續7日錄淨流入,盈富基金(02800)遭淨拋售27.03億元,建行及中行分別淨走資5.24億及2.08億元。

官媒預告更多長線資金入市

內地《證券時報》發表文章稱,匯金在市場信心低迷之際出手,對穩定市場情緒、恢復投資者信心將起到積極作用,文中更指,「要想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還需要更多匯金這樣的央企、國企及民企大股東等做多力量的滙聚。」

文章同時預告,匯金公司增持四大行只是開始,相信後期會有更多中長線資金加入,發揮更持續、更有力的推動作用。

券商中金公司對後市持樂觀態度,該行提到,匯金曾在2008年9月、2009年10月、2011年10月、2012年10月、2013年6月,以及2015年8月多次增持四大行,買入位置均處於股價階段性低位,普遍能推動內銀股反彈,匯金是次增持有望對市場信心形成一定提振。

匯金過往6次掃貨升多跌少

翻查資料,過去匯金6次增持國有內銀,3次令內銀的H股在3個月後全線上揚,兩次各有升跌,僅2015年四大國有內銀H股隨大市下滑。

中金認為,國有大行經營穩健、估值存在系統性低估,股本回報率和淨息差接近長期合理下限,推薦高股息、低估值的國有大行如農行。

渣打香港財富管理高級投資策略師陳正犖表示,內銀和中國經濟關連性大,由於目前經濟數據好壞參半,內銀股前景未算太樂觀。

整體市況方面,陳正犖稱,後市能否進一步向上,最重要因素仍是內地經濟數據,如果港股成交持續在千億元以上,連同內地數據、特別是內房銷售呈現復甦勢頭,屆時恒指目標區間將有上調空間,現維持年底前在17000至19000點間上落的預測。他建議可留意盈利表現較佳的電動車和科網板塊,該類股份受惠國策,而美國債息高位回落也利好相關股份。

A股昨亦造好,上證指數高收28點(0.94%),連升兩日,重越3100點關,收報3107點;深成指漲83點(0.83%)收市報10168點,同樣兩連揚,兩市成交合計8313億元人民幣。「滬深股通」淨流入約66億元人民幣。

滙豐環球研究發表報告,把滬指和深成指年底目標下調5%至8%,滬指降至3300點,深成指則為11000點,即較昨收市分別仍有6%和8%潛在升幅,反映A股估值跌至吸引水平。

13 Oct 2023
信報

撮要

中央匯金增持內銀A股,刺激港股向好。四大國有銀行股價齊升,帶動恒指成功收復18000點大關。

港股連漲六日,但北水轉為淨流出。官媒預告後市將有更多中長線資金進場。 

分析認為國有銀行估值處低位,增持有助提振市場信心。但內銀仍隨經濟走勢,前景仍有變數。

整體來看,港股在萬八關口企穩,惟能否持續向上,還要視乎內地經濟數據表現。建議留意盈利佳的新經板塊。

評論

我對当前港股走勢的評論如下:

1. 中央匯金增持內銀是正面信號,但作用時間和力度存疑,不宜過度樂觀。

2. 內銀股走勢仍與內地經濟走向高度相關,後市仍需審慎觀察經濟數據。

3. 恒指短期企穩在萬八關口屬理想發展,但上試二萬點關口仍有難度。

4. 北水近期反覆,顯示海外資金對港股信心仍有保留。

5. 縱觀國際環境,中美關係緊張及歐洲通脹等不確定因素仍多。

6. 建議密切關注企業盈利表現, SELECT有基本面支持的標的。

7. 宜平衡新經濟和傳統產業,注意價值和成長風格的配搭。 

8. 資金上可適量持貨,避免追高,等待回調良機再部署。

9. 整體後市仍以波動為主,投資者宜控制風險,避免盲目樂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AI的真正風險?

習主席晤民企 力挺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