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唱好中資股今季反彈

 高盛唱好中資股今季反彈

中國經濟表現乍暖還寒,拖累港股年初至今跌約一成,中資股亦然,A股則較堅韌,暫時近乎平手。高盛亞太首席股票策略分析師慕天輝(Timothy Moe)對後市看法樂觀兼進取,他認為多項因素顯示中資股第四季有機會造好,直言已向包括傳統及對沖基金等客戶,建議作策略性增持(tactical overweight)中資股,即使博短期反彈也相當具吸引力,中期來看,MSCI中國指數可望在未來12個月錄得約15%回報。


內地經濟回穩 籲趁低撈貨


慕天輝透露,近日與中外客戶會面時發現,各地投資者對內地經濟和資本市場前景仍有擔憂,「大部分人不願帶頭入市(reluctant to be the first one to step into China)」,但他反其道而行,提議投資者現階段趁低買入。傳統基金於第四季較進取,力求提升回報賺取表現費,慕天輝稱,過去20年的經驗所得,亞洲股市七成機會在第四季展現升勢,平均回報率約4%,現時有4項指標可能推升中資股。


首先,慕天輝認同,目前中國經濟確實面對多項挑戰,當中包括房地產、地方債和人口老化等,惟他指出,最近內地各監管部門已綜合運用貨幣、財政以至穩樓市政策支持經濟,覆蓋範圍愈來愈全面,不再如以往單靠大規模貨幣政策推動經濟。


未來12個月潛在升幅15%


其次,經濟數據有回穩跡象,反映政策措施開始在實體經濟起作用,有信心第四季數據會進一步向好。


現時外界高度關注內房債務和銷售疲弱問題,慕天輝說,第三項指標是過去數月內房落成量回增,有助穩定樓市,而8月份的金融和零售銷售等數據都好過預期,有望令投資者對中資股稍添信心。公開數據顯示,內地房地產累計竣工面積,今年2月起持續上升。


最後,中美角力是另一窒礙中資股表現的因素,慕天輝看法同樣相對樂觀,他認為,兩國為求穩定經濟,相信有意尋求更多合作,市傳中美最高領導人有機會於今年底前會面,或為市場帶來喜訊。


綜合而言,MSCI中國指數自2021年初高位至今,已累計調整近50%,現處於約57水平,高盛料未來12個月有約15%潛在升幅。


中東大戶配置取態正面


選股方面,慕天輝教路,應尋找優質公司,增長股要具備良好的盈利能力,而高息股則要有穩定現金流,以推動持續加派息的能力為佳選。他補充,平台企業過去一段時間受制監管收緊,導致股價大幅調整,但現時大趨勢似乎轉向支持平台發展,如果盈利能力不俗,甚至最近見盈利回升的公司亦屬優質股份。


另外,他提到,雖然不少基金仍對中資股低配(underweight),惟相關資產估值十分吸引,最近投資者已開始討論何時低吸,當中,主權財富基金等巨型投資者手持大量現金,特別是油價上漲令中東投資者有更多閒資作配置,該些客戶近日對中國以至亞洲經濟看法較正面(constructive),相信是其中一個買股動力。


慕天輝同時看好日本和南韓股市,他指出,日本不少優質企業市賬率仍在1倍以下,如果該些公司動用資本回購股票,可以反映其流動性和增長前景穩定,值得投資者留意;南韓企業盈利明年有望顯著反彈,不妨趁機在股市估值偏低時吸納,以爭取長遠回報。


採訪、撰文:董曉沂

信報

 9 Oct 2023

 撮要


高盛預測中資股第四季有望反彈,主要基於以下理由:


1. 中國各部門採取綜合政策措施支持經濟,覆蓋面更廣,不再只依賴貨幣政策。


2. 經濟數據有回穩跡象,第四季數據有望進一步好轉。 


3. 房地產市場穩定,內房竣工量回升,有助樓市。8月零售銷售等數據優於預期。


4. 中美之間有望達成更多合作,年底前兩國最高領導人有望會面。


5. MSCI中國指數已累計調整近50%,估值吸引。主權財富基金等大客戶態度正面。


6. 建議選擇盈利能力良好的優質增長股,以及現金流穩定、持續加派息的高股息股。平台股估值調整較大,值得留意。


7. 日本企業市賬率低,南韓企業明年盈利有望大幅反彈,也是配置目標。



對於高盛預測中資股第四季反彈,我有以下一些看法和建議:


1. 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是事實,反彈仍存在不確定性,不可過於樂觀。宜密切關注經濟數據,尤其是房地產銷售和fixed asset investment等領域。


2. 政策效果需要時間顯現,前期刺激政策在第四季才會更明顯反映於經濟數據。但政策調控存在時滯,效果可能弱於預期。


3. 中美關係緩和空間不大,地緣政治風險及技術禁令仍需警惕。宜避免過度依賴中美關係改善帶動中資股表現。


4. 高盛推介的增長股和高股息股策略較為穩健。但中概股監管風險依舊存在,選股宜謹慎。央企股也值得考慮配置。


5. 除高盛推薦的日韓股外,也可考慮新興市場其他熱點,如印度、東南亞股市,以分散地域風險。


6. 資金面偏緊,流動性仍需關注。建議採取分批建倉策略,保留一定現金儲備。避免過於激進追高而忽略風險。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AI的真正風險?

習主席晤民企 力挺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