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收入是躋身富裕族群第一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提高收入是躋身富裕族群第一步
10月12日,周四。這幾天,金融機構接連發表涉及港人身家財富的調查,「第一桶金」、「千萬富翁」無比吸睛,出於好奇或比較心理,誰都會忍不住望上一眼。
此類報告對受訪人士的資產配置、財富中位數以至年齡覆蓋面都有巨細無遺的交代,除了有助了解符合「富翁」定義者的投資模式和意向外,透過與往年調查結果作對比,還可一窺資產市場起伏對中上階層財富的影響。
然而,老畢常有一個疑問:資產淨值、不同類別配置比率、身家增減無疑是焦點所在,惟讀報告的人是否也會留意調查對象的收入水平?
美金「八球」的神話
倘若每個環節皆清清楚楚,唯獨忽略了收入在財富累積過程中的重要性,參考價值難免打折扣。畢竟,儲蓄是建立財富的基礎,而收入跟儲蓄率高度關連,雖不代表資產配置、財務目標、消費習慣不重要,但從依靠工作賺取第一桶金,到以儲蓄結合投資實現財富增值,收入都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EPI)的調查發現,美國民眾儲蓄率與收入成正比【圖】。荷里活巨星當然也可因窮奢極侈導致破產收場,但與理財顧問經常強調的那些因素相比,設法提高收入水平方為躋身富裕階層最有效的途徑。
金融機構也許早就明白,高收入不一定能令人富有,可是幾乎所有富人都擁有高收入,所以才沒有在報告中刻意點明這種關係。當中有沒有低收入人士通過投資累積接近八位數(美元計)身家的個案?
當然有。約10年前,老畢於美國媒體便看過這樣的例子。
里德(Ronald Read)在汽油站當過25年服務員,也在百貨公司做過17年清潔工,2014年92歲身故,大部分財產捐作慈善用途。經點算後,里德身家高達800萬美元,折合港幣六千餘萬,左鄰右里無不大吃一驚。他是如何做到的?
照辦煮碗談何容易
里德二十出頭便定期投資,年屆九旬風雨不改,前前後後69年。作為參考,美股期間複合年均回報6.7%(經通脹調整,包括股息再投資)。假設里德按通脹調整供款,要在2014年累積800萬美元財富,1946年起步時每月須投入40美元。
聽起來很少,但1946年美國人的平均月薪僅100美元左右。換句話說,里德至少要從工資中撥出40%作投資用途,且貫徹始終近70載。這還未考慮到他的收入與平均數落差多大、投資回報是否追得上大市等因素。若掌握真實情況,清潔工靠投資坐擁美金「八球」,較以上評估恐怕更難。
不論從哪個角度看,複製「里德模式」都是知易行難,要在缺乏可觀收入下築起豐厚身家,需要極長的時間、節衣縮食刻薄自己、出色的投資表現,照辦煮碗談何容易。
改變思維不切實際
不少理財達人都有一個假定,只要學習富翁的思維便能成功脫貧,有朝一日不難晉身富裕族群。然而,低收入人士受條件所限,即使扣除開支後有所剩,心態上大都寧可一博,聽貼士炒股或一注獨贏買馬仔,期望極速賺轉快錢,不會如收入可觀者想得那麼遠,顧及風險管理、配置策略、複利滾存,諸如此類。要求低收入人士改變思維,像富人一樣「諗嘢」,無異於假定兩者收入對等,出發點佳卻不切實際。
歸根究柢,設法提高收入才是致富關鍵一步。里德這樣的異數,普天下能有多少?
13 Oct 2023
信報
撮要
撮要翻譯如下:
提高收入是成為富裕階層的第一步。收入與儲蓄率高度相關,儲蓄是財富累積的基礎。
低收入人士想脫貧致富非常困難,即使改變理財思維也不切實際。美國清潔工靠長期投資致富的個案極為罕見。
想要像富人一樣理財,必須先有可觀收入。提高收入才是致富的關鍵第一步。低收入者很難打造大量財富。
想要實現財務目標,除了正確的理財態度,更需要充足的收入作為後盾。我們應把提升收入能力視為財富增值的先決條件。
評論
對於文章觀點,我有以下評論:
1. 收入確實是財富積累的重要先決條件,這一點不錯。
2. 但是單以收入高低論英雄,也有一定的偏頗。理財態度和能力同樣非常關鍵。
3. 對於低收入者,提升收入可能是首要目標。但中產階級以上,不應僅滿足現狀,仍需精進理財技巧。
4. 收入高不代表理財好,花費開支也需控制。超支會耗費財富,收支平衡才能累積。
5. 理財知識和運用能力不能忽視,這影響資產配置和回報率。
6. 人生階段不同,理財策略也要作適當調整,不可固步自封。
7. 風險管理和資產多元化也需要注意,不能單打獨鬥。
8. 總括而言,收入是基礎,但提升理財能力同樣重要。兩者緊扣始能達至財務自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