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3的文章

港上季GDP預估增4.1%遠遜預期

圖片
港上季GDP預估增4.1%遠遜預期 政府統計處昨日公布本港第三季GDP(本地生產總值)預估數字,上季GDP按年增長4.1%,雖然增速較第二季的1.5%加快,卻遠低於市場預料的5.2%。經季節性調整後按季比較,實質GDP上升0.1%。政府發言人表示,訪港旅遊業和私人消費將繼續支持今年餘下時間經濟增長,惟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及金融狀況偏緊,外圍環境添困令貨物出口、投資及消費氣氛受壓。 消費開支續放緩 外貿受壓 分析各個組成部分,私人消費開支上季按年提升6.5%,較第二季的7.7%有所放緩。政府消費開支下滑4.5%,料主要反映今年消費券金額低於去年的因素,但跌幅已較第二季的9.8%明顯收窄。 受惠去年較低基數,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按年上升18.2%。同時,因應訪港旅客人數增加,季內服務輸出按年提高24%,服務輸入增28.5%,顯示本地居民外遊活動增強。 然而,貨物進出口持續受到外圍經濟影響。在外部需求疲弱拖累下,第三季貨品出口總額錄得8.6%的按年跌幅,貨品進口則減少6%,兩者跌幅均較前一個季度收窄。 府提到,上季經濟擴張主要由訪港旅遊業和私人消費支持。不過,大新銀行經濟研究及投資策略部指出,私人消費開支連續兩季放緩,並推算上季經季節調整的私人消費開支可能按季倒退。政府近期推出多項措施推動「夜經濟」,以及吸引旅客來港,成效有待顯現。同時資產市場表現疲弱,市民短期內對消費將保持審慎。 分析料末季表現無大改善 星展銀行經濟研究部經濟師謝家曦亦稱,目前高息環境之下,資金流向定期存款,對消費造成衝擊。另一方面,人民幣滙價貶值,削弱內地訪港旅客的消費意欲。若果息口不回落,較難為本地消費提供支持。 至於政府消費開支,大新相信,隨着疫情過去,加上需要控制財政狀況,政府開支在未來數季還有下跌壓力。 貨物進出口方面,謝家曦認為,歐洲等地經濟弱,內地整體市場亦平平,拖累本港貨物出口數據。考慮到高利率環境及外圍不景氣在短期內持續,預料香港第四季經濟表現與第三季相若。 上海商業銀行研究部主管林俊泓估計,本港第四季經濟將優於第三季。上季私人消費開支按年增長6.5%,主要來自就業市場向好有關,消費動力有機會在本季維持。 展望明年,林俊泓補充,鑑於香港失業率已相當低,未必能透過本地就業市場引領消費增長,加上訪港旅客呈現消費降級趨勢,私人消費開支未必可維持今年的表現。 政府冀遊客...

恒指再挫180點 失萬七破今年底國債萬億提振 夜期應聲飆500

恒指再挫180點 失萬七破今年底國債萬億提振 夜期應聲飆500 2023年10月25日 恒指再挫180點 失萬七破今年底 國債萬億提振 夜期應聲飆500 上周A股刷出年內新低後,昨天輪到港股破底,即使中央匯金出手買ETF托市,刺激A股單日止跌回升,恒指昨仍挫180點,收報16991點,失守萬七關兼創年內收市新低,連跌4日累計蒸發781點(4.4%)。綜合分析認為,港股短期缺乏利好消息,中國經濟難望大幅反彈,恒指有機會進入「陰跌」狀態,投資者不宜心急撈底。 後市料陰跌 分析籲勿低撈 昨天收市後,內地傳媒報道,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增發一萬億元人民幣國債,以及授權國務院提前下達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刺激恒指夜期造好,收報17480點,升522點,高水488點。ADR港股比例指數收報17363點,較港收市高371點;ADR國企比例指數較港高1.89%,收報5911點。 美國10年期債息日前升穿5厘,拖累美股下滑,港股昨開市受壓,早段最多挫292點,跌至16879點的年內新低,之後跌幅一度收窄至32點,惟全日仍挫180點,埋單報16991點。國指曾插至5763點,屬去年11月28日以來的年內新低,收市下滑72點(1.2%),報5799點。科指收市報3622點,跌1.1%。大市全日成交899.55億元,「港股通」淨流入23億元。 內地官媒發文表示,應適時放寬內房價格限制助力去庫存,內房股昨普遍捱沽,碧桂園(02007)瀉5.3%;龍湖集團(00960)跌4%。中資電訊股第三季度營運數據遜預期,中興通訊(00763)第三季收入減少12%,更被摩根大通降評級至「減持」,昨急插12%;中移動(00941)首三季盈利略遜預期,拖累股價下滑1.4%。 鴻海集團旗下富士康在內地遭查稅務和用地,富智康(02038)大跌9.2%,至0.59元,同系鴻騰(06088)亦瀉10.9%,收報1.06元。 資金轉跟消息炒作,比特幣價格一度突破3.5萬美元,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稱收到大量ETF上市申請,FA南方比特幣(03066)昨抽高16.7%;FA三星比特幣(03135)爆升15.5%;FA南方以太幣(03068)急漲14.2%;BC科技集團(00863)狂飆61.1%。 公用股具防守性 東亞薦買 東亞銀行(00023)首席投資策略師李振豪指出,美國擴大對華科技禁運、高息環境持續和香...

啟德海灣不等減辣 開價6年低

啟德海灣不等減辣 開價6年低 行政長官李家超今天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盛傳落實樓市「減辣」,有發展商急不及待趕在《施政報告》公布前為新盤開價。嘉華國際(00173)、會德豐地產及中國海外(00688)發展的九龍東啟德承豐道15號啟德海灣第1期,首批共208伙,以特選客戶建築期付款計劃及提前成交現金回贈計算,折實平均呎價19798元,創同區近6年半新低,平絕跑道區已開售新盤。 折實呎售19798 一房575萬起 今年首個逾千伙大型新盤啟德海灣第1期,昨天公布首張價單,包括53個1房、150個2房及5個3房單位,若買家選用特選客戶建築期付款,可享20%樓價折扣,另設3%提前成交現金回贈,整批折實後售價介乎575.02萬至1421.63萬元,折實呎價17987至24260元,折實平均呎價19798元。 啟德跑道區對上一個以價單形式發售的新盤為會德豐地產牽頭發展的MIAMI QUAY I,項目於去年9月推出首批130伙,折實平均呎價22452元,啟德海灣第1期較之平11.8%,更創下建灝地產天寰於2017年5月公布首批折實平均呎價17888元後,整個啟德區首批折實均價近6年半最低。 啟德跑道區屋苑暫時未有二手成交,如果對比港鐵啟德站一帶屋苑,例如樓齡約兩年半的尚.珒溋及逾6年的啟德1號,近期二手平均成交呎價約1.88萬至2.29萬元,啟德海灣第1期屬於貼市價。 項目入場單位為2B座1樓F室,實用面積307方呎,1房間隔,扣除最高折扣及現金回贈後,折實售價約575.02萬元,呎價18730元。 嘉華揚言不計成本 以量行先 嘉華國際營銷及市場策劃總監(香港地產)溫偉明表示,啟德海灣第1期首批「不計成本、以量行先」,開價已考慮《施政報告》影響及市場承受能力,價錢低於同區二手樓,更較一手有逾三成折讓,冀能貨如輪轉、明益買家。該盤今天起開放示範單位予VIP優先參觀,盡快交代收票安排。 會德豐地產副主席兼常務董事黃光耀稱,倘政府落實「減辣」,料第四季成交量會增加,樓價平穩發展。中國海外地產董事總經理游偉光指出,歡迎政府任何「減辣」措施,估計可刺激交投。 值得留意的是,發展商提供4種付款計劃:特選客戶即供(22%折扣)、180天即供(17%折扣)、特選客戶建築期(20%折扣)及建築期(15%折扣)。另選用建築期付款計劃,若提前成交更可獲3%現金回贈。 發展商於價單中列明6個條件,買...

內地新貸2.3萬億 個人借款趨升

內地新貸2.3萬億 個人借款趨升 人民銀行周五(13日)公布,9月新增貸款2.3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低於市場預期的2.5萬億元,但較8月再增加9500億元;社會融資增量4.12萬億元,高於預期的3.7萬億元,並較8月多1萬億元。截至9月底止,廣義貨幣(M2)餘額289.67萬億元,按年增長10.3%,增速按月低0.3個百分點,連續第七個月減慢。 雖然新增貸款總量未及預期,惟結構有改善,相比過去多個月貸款動力集中來自企業,9月居民信貸需求回暖成為亮點,住戶貸款增加8585億元,按月多4663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升3215億元,中長期貸款增5470億元,分別較8月高177億和2014億元。 地方趕發債 9月社融增4.12萬 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鄒瀾形容,9月金融數據「總體不錯」,新增貸款較7月、8月勢頭明顯回升,M2增速維持10%左右的較高水平;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持續處於歷史低位,新增房地產開發貸款、個人住房貸款回升明顯,小微貸款、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長繼續快於全部貸款。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各地推出不同刺激消費政策和促銷活動,帶動居民消費意願和能力復甦,對信用卡、消費短貸投放有幫助,推動居民短期貸款上升;而一系列穩地產政策,令9月內房銷售稍為回暖,個人住房貸款也明顯回升。商業銀行於9月底下調存量房貸利率,使居民按揭提早償還的行為降溫,對個人中長期貸款帶來支持。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指出,9月居民中長期貸款按年多增逾2000億元,反映政策推動下樓市有所回暖。 溫彬提到,9月人行再度降存款準備金率釋放中長期資金,更有效提振市場信心,帶動企業融資需求和信貸投放改善,而中小微企、綠色發展、科技創新、製造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支援力度增強,也為企業貸款增添動力。 社融方面,9月錄得增量4.12萬億元,高於預期,月內專項債發行進入衝刺階段,單月政府債券淨融資9949億元,按年大增4416億元,票據融資則減少1500億元,按月多減4972億元,意味着金融機構毋須通過做大票據貼現規模「以票充貸」。 首三季計,社融增量29.33萬億元,按年多1.41萬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19.52萬億元,按年多增1.55萬億元,佔社融規模的66.6%,較去年同期高2.2個百分點。 料第四季平穩 有空間降準 M2增速連跌7個月,反映居民過度儲蓄情況正在緩和,9月份,...

提高收入是躋身富裕族群第一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提高收入是躋身富裕族群第一步 10月12日,周四。這幾天,金融機構接連發表涉及港人身家財富的調查,「第一桶金」、「千萬富翁」無比吸睛,出於好奇或比較心理,誰都會忍不住望上一眼。 此類報告對受訪人士的資產配置、財富中位數以至年齡覆蓋面都有巨細無遺的交代,除了有助了解符合「富翁」定義者的投資模式和意向外,透過與往年調查結果作對比,還可一窺資產市場起伏對中上階層財富的影響。 然而,老畢常有一個疑問:資產淨值、不同類別配置比率、身家增減無疑是焦點所在,惟讀報告的人是否也會留意調查對象的收入水平? 美金「八球」的神話 倘若每個環節皆清清楚楚,唯獨忽略了收入在財富累積過程中的重要性,參考價值難免打折扣。畢竟,儲蓄是建立財富的基礎,而收入跟儲蓄率高度關連,雖不代表資產配置、財務目標、消費習慣不重要,但從依靠工作賺取第一桶金,到以儲蓄結合投資實現財富增值,收入都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美國經濟政策研究所(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EPI)的調查發現,美國民眾儲蓄率與收入成正比【圖】。荷里活巨星當然也可因窮奢極侈導致破產收場,但與理財顧問經常強調的那些因素相比,設法提高收入水平方為躋身富裕階層最有效的途徑。 金融機構也許早就明白,高收入不一定能令人富有,可是幾乎所有富人都擁有高收入,所以才沒有在報告中刻意點明這種關係。當中有沒有低收入人士通過投資累積接近八位數(美元計)身家的個案? 當然有。約10年前,老畢於美國媒體便看過這樣的例子。 里德(Ronald Read)在汽油站當過25年服務員,也在百貨公司做過17年清潔工,2014年92歲身故,大部分財產捐作慈善用途。經點算後,里德身家高達800萬美元,折合港幣六千餘萬,左鄰右里無不大吃一驚。他是如何做到的? 照辦煮碗談何容易 里德二十出頭便定期投資,年屆九旬風雨不改,前前後後69年。作為參考,美股期間複合年均回報6.7%(經通脹調整,包括股息再投資)。假設里德按通脹調整供款,要在2014年累積800萬美元財富,1946年起步時每月須投入40美元。 聽起來很少,但1946年美國人的平均月薪僅100美元左右。換句話說,里德至少要從工資中撥出40%作投資用途,且貫徹始終近70載。這還未考慮到他的收入與平均數落差多大、投資回報是否追得上大市等因素。若掌握真實情況,清潔工靠投資坐擁美金「八球」,較以上...

匯金買內銀即彈 港股企穩萬八

圖片
匯金買內銀即彈 港股企穩萬八 「國家隊」8年來首度出手增持內銀A股,帶動港股氣氛向好,四大國有銀行昨齊升逾4%,刺激大市成交重上千億元,為半個月來首次。恒指昨成功收復18000點關口,報18238點,全日升345點(1.9%),連漲6日,累積進賬1042點(6.1%)。內地官媒昨發文唱好,明言未來會有更多中長線資金加入,有望為股市帶來支持。 恒指收漲345點 夜期悉數回吐 恒指昨裂口高開365點,午前升幅雖一度縮窄至282點,低見18175點,之後再發力,下午最多曾飆397點,高見18290點,收市仍升345點;國指跑贏大市,抽高2.2%,收報6267點;科指漲1.7%至4019點。大市成交1011億元。 恒指夜期收報17911點,跌372點,低水327點。ADR港股比例指數收報17916點,較港收市低322點;ADR國企比例指數低1.94%。 受惠於中央匯金相隔8年後再度增持,建行(00939)、工行(01398)、農行(01288)和中行(03988)四大國有內銀全線上揚,建行漲5.6%至4.69元表現最標青。信義玻璃(00868)勁升8.1%至10.44元,是昨天升幅最大恒指成份股,80隻藍籌中只有9隻逆市報跌。 港股連升6個交易日,但北水昨轉為淨沽貨達54.8億元,終止之前連續7日錄淨流入,盈富基金(02800)遭淨拋售27.03億元,建行及中行分別淨走資5.24億及2.08億元。 官媒預告更多長線資金入市 內地《證券時報》發表文章稱,匯金在市場信心低迷之際出手,對穩定市場情緒、恢復投資者信心將起到積極作用,文中更指,「要想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還需要更多匯金這樣的央企、國企及民企大股東等做多力量的滙聚。」 文章同時預告,匯金公司增持四大行只是開始,相信後期會有更多中長線資金加入,發揮更持續、更有力的推動作用。 券商中金公司對後市持樂觀態度,該行提到,匯金曾在2008年9月、2009年10月、2011年10月、2012年10月、2013年6月,以及2015年8月多次增持四大行,買入位置均處於股價階段性低位,普遍能推動內銀股反彈,匯金是次增持有望對市場信心形成一定提振。 匯金過往6次掃貨升多跌少 翻查資料,過去匯金6次增持國有內銀,3次令內銀的H股在3個月後全線上揚,兩次各有升跌,僅2015年四大國有內銀...

滙豐預警港企發債成本驟增

圖片
滙豐預警港企發債成本驟增 2023年10月12日 滙豐預警港企發債成本驟增 本港高息環境料持續一段長時間,勢推高企業融資成本。滙豐環球研究發表報告指出,美國國債息、港元同業拆息(HIBOR)及離岸人民幣拆息均趨升,較低息的定息債發行窗口基本已「落閘(window shut)」,本港企業未來數月面臨更高的舉債成本。 滙豐提到,九龍倉置業(01997)實際借貸成本增幅最大,而恒基地產(00012)及新鴻基地產(00016)亦較受影響。不過,有資本市場人士認為,本港大型企業普遍資金充裕及融資渠道選擇多,有能力等待美息見頂訊號出現時才借貸。 九置恒地新地最受影響 滙豐報告比較了多間香港企業的債務成本及組合,其中九倉置業的實際借貸年利率成本大增,由2021年的1.4厘升至去年的2.5厘,今年上半年更大幅漲至4.7厘,因該公司往年大部分定息債券已轉為浮息,目前絕大多數債務是浮息。 九倉置業主席兼常務董事吳天海於8月公布業績時表示,公司過去通過浮息借貸,節省很多利息,基於目前利率較高,集團已經由第二季開始積極減債,有關效應並未在上半年反映,期望可在下半年抵消部分高利率的影響。 滙豐又預料,若根據定息及浮息債務分布看,恒地和新地受加息的影響最大,兩間公司的債務組合中,分別76%及70%債務是浮息。另一邊廂,公用股中華煤氣(00003)和港鐵(00066)由於有逾三分二債務屬定息,受影響較小。 低定息發行窗口已「落閘」 對於本港整體發債市場,報告指由於美國國債孳息率不斷攀升令成本加重,今年以來本港公司一直迴避發行美元債,只有兩間企業分別於4月和8月發行美元債籌集25億美元和4億美元。 綜觀今年,企業於2月、4月和5月發行港元債相對活躍;在1月、5月、6月和7月,離岸人民幣(CNH)債券(俗稱點心債)發行較多。年初至今,企業於港元債籌集140億港元,離岸人民幣債募資150億元人民幣。 滙豐稱,由於港元和離岸人民幣拆息偏緊,港企鎖定低成本的定息港元債(3厘至5厘),以及離岸人民幣債券(2.5厘至3.5厘)的發行窗口基本已「落閘」,未來數月面臨更高融資成本。昨日3個月HIBOR高達5.21976厘,3個月CNH拆息則報4.24545厘,10年期美債收益率為4.5418厘。 另渣打大中華及北亞區債務資本市場主管嚴守敬則表示,本港大部分企業資金充裕,亦有很多融資渠道選擇...

搵食容易 發達艱難

高天佑 新聞點評 搵食容易 發達艱難 由2003年至2019年,香港長時間流行一句俗語「發達容易,搵食艱難」,事關在經濟向好、超低息、熱錢湧入的環境下,資產價格持續高漲,「炒幾炒」似乎不難「發達」;但同時樓價高企、百物騰貴,打工仔搵食實在不易。不過時移世易,隨着各種因素變化,最近滙豐、花旗兩間大銀行分別進行的「財富調查」顯示,香港現今環境很大程度上逆轉為「搵食容易,發達艱難」。 根據花旗銀行昨日發布的《香港千萬富翁調查報告2022/2023》,截至今年6月份,全港共有40.8萬名「千萬富翁」(擁有1000萬港元或以上淨資產),總人數連跌3年,創2016年以來新低。作為比較,花旗在2020年進行的同一系列調查顯示,當年香港有51.5萬名「千萬富翁」。 換言之,在短短3年間,本港「富翁」數量銳減10.7萬人或21%。與此同時,「千萬富翁」在2020年的淨資產中位數達1700萬元,到今年則降至1600萬元,反映他們整體上身家縮水,呈現「量價齊跌」走勢。 上述情況其實不難理解,一方面,最近兩三年香港有數十萬人移民,當中多屬中產及專業人士。例如一個中產人士原本手持太古城自住物業,他若賣樓移居英國,就可能代表本港「千萬富翁」減少一人。 股樓皆弱 買磚頭再難致富 另方面,中原樓價指數由兩年前191點高位跌至目前157點(累挫18%),恒生指數更由31000點瀉至現在不足18000點(累跌42%),這意味即使留守香港的數百萬人,其財富亦難免蒸發了一截,據估計,不少「千萬富翁」身家已經降級到七位數字。 值得留意,隨着大批專業人士及青壯年群體外流,本港現今勞動力嚴重短缺,最新失業率僅2.8%,基本上人人有工做,打工仔還有條件「跳草裙舞」爭取升職加薪,基本上「搵食容易」。連以往長期困擾社會的「土地問題」,亦因樓價回落,現只需400萬至500萬元便可在荃灣、沙田或長沙灣買到一個上車盤兩房細單位,一對年輕夫婦每人月薪約2萬元都負擔得起。單從經濟角度看,本港「打工一族」的生活相比起三四年前似乎輕鬆不少。 然而,鑑於資產價格停止上漲兼掉頭回落,香港人變得更難以靠資產增值晉身「富豪」。滙豐銀行本周二發布的《2023新中產報告》亦反映同類趨勢,該報告顯示,本港富裕階層平均在33歲便能擁有百萬元財富(個人流動資產達100萬港元),多數人(61%)依靠工作積蓄獲取「第一桶金」;但他們若想進一步成為「千萬...

恒指受制萬八關 大小科企齊反撲

恒指受制萬八關 大小科企齊反撲 港股踏入10月份乾升乾跌,上周三(4日)先創今年新低17094點,之後連續4個交易日回升,昨天恒指高見17916點,主因美國聯儲局官員紛紛「放鴿」,減低進一步加息的必要性,為美元過強及債息太高情況降溫,以達致經濟軟着陸下抗通脹;這正好給港股反彈藉口,但A股向上乏力,而以巴局勢料短期令投資環境波動,市況維持炒上落,可趁低吸納不宜高追。 恒指昨日收報17664點,升147點(0.84%);國指收6052點,升0.9%;科指受惠人民幣靠穩及債息回軟,收3874點,漲1.29%。長假期後交投未轉活,似等待稍後最新生產物價指數(PPI)及消費物價指數(CPI)數據的啟示,亦待中美官員及國會議員訪華消息的落實,大市全日成交僅796億元。 地緣風險不高 油金個別炒上 受惠美滙偏軟及10年美債孳息回落至4.6厘,科指昨升約1.29%。部分聯儲局官員放鴿,指近期美債息上升或遏抑經濟,達致收緊錢根效果,似修訂早前的偏鷹預期,為科技股造就回升機會。 早前因股東減持及市場競爭加劇而大跌並創新低的美團(03690),昨反彈3.12%,收112.3元。其他重磅科技股也造好,阿里巴巴(09988)等待分拆業務,昨天收83.4元,升1.58%;京東(09618)漲1.4%【圖1】,小米(01810)及快手(01024)皆升逾2%,網易(09999)進賬3.2%。憧憬AI視頻令付費收入增長的美圖(01357)也熱炒,昨天飆一成一。 其他科指成份股同樣偏強,包括東方甄選(01797)、比亞迪電子(00285)、微博(09898)及聯想(00992)等,均有留意價值,可逢低吸納。 以巴局勢持續困擾大市,然而從投資角度來看,料地緣風險不太高,特別是以色列軍力超群,不虞有突變。近日國際油價反彈3%至4%,但各大行均視該地區不涉石油供應,在伊朗等國未有實質介入下,估計風險不致擴大,全球經濟盛衰及油組石油供應才是左右未來油價的主要因素,西方關注油價漲升帶來通脹壓力,反之油組及俄羅斯期待油價企穩支持其財政需要,料油價在每桶83至95美元炒上落。 昨天「三桶油」個別發展,中海油(00883)升0.9%【圖2】,中石油(00857)漲1.06%,中石化(00386)跌0.2%。 金價因地緣政局升溫而炒上,拉動部分金礦股,紫金礦業(02899)升1%,山東黃金(01787)進賬0.4%。...

內地增發萬億國債刺激基建

內地增發萬億國債刺激基建 擬再出招振經濟 赤字率破3%目標 內地經濟復甦步伐遜預期,彭博引述消息報道,中國政府正考慮額外發行至少1萬億元人民幣債券,用於水利項目等基建支出,並提高財政赤字率至高於今年3月兩會設定的3%目標。消息透露,相關政策最早可能會在本月宣布。 可望本月宣布政策 消息又稱,該計劃由財政部和發改委主導制定,需要經過國務院的最終批准。計劃尚在考慮之中,可能會有變數。 報道指出,上述措施反映中國高層官員對經濟狀況的擔憂。內地房地產危機和通縮壓力加大,令到實現官方經濟增長目標5%面臨風險,但政府至今一直避免推出大範圍的財政刺激措施,目前的考慮或意味北京對於刺激經濟的政策立場轉變。 渣打銀行大中華及北亞首席經濟學家丁爽認為,此倡議如果在3個月前考慮會更合理,當時中國第二季疫後復甦剛遇挫折。由於目前批准預算下的財政空間未充分利用,而且經濟在8月和9月略有改善,質疑現時推出額外財政刺激的時機是否合適。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表示,增發債券對經濟有一定幫助,但項目落地需時,相信對即時經濟作用不大。今年內地GDP很大機會可達5%增長,但明年缺乏低基數因素,未必維持可觀增長數字,加大發債可望拉動明年及中期經濟。 有經濟學家則對此舉成效樂觀,仲量聯行首席經濟學家龐溟說,中央政府臨時發行額外債券,可提供進一步的政策支持,促進更強勁、快速的復甦。他形容,中國的經濟復甦可能會是一場接力賽,由基建投資起頭,希望隨後能夠由企業和家庭支出推動。 外界表樂觀 料帶動復甦 東方匯理研究主管治曉佳直言,傳出的額外發行規模「溫和」,相當於GDP的大約0.7%,但訊號積極。 由於民間需求疲弱、地方財政狀況緊張,而且房地產行業持續低迷,此為合理的考量。中央政府的債務比重依然較低,資產負債表仍健康。 報道又引述經濟學家提到,目前地方政府主要依賴成本更高的專項債為基建項目融資,通過提高赤字率上限,政府可以發行更多的一般債為基建項目提供資金,並減輕地方政府付息壓力。 華僑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謝棟銘認同,地方政府債務愈來愈影響經濟增長,讓中央政府承擔更大比重債務是可行解決辦法。 11 Oct 2023 信報 撮要 中國政府考慮新增發行1萬億人民幣國債,用於基建支出,提高財赤上限至高於3%。 消息稱此舉由財政部和發改委主導,或於本月宣布。 有分析認為時機不甚合適,但也有看法認為可拉動經...

碧桂園無力還境外債 啟動重組

碧桂園無力還境外債 啟動重組 內房債務違約潮連環爆不停,債務集中到期的碧桂園(02007)無力還債,預計最快下周觸發違約條款,並一如所料落實啟動境外債務重組,已聘用財務顧問制定解決方案。碧桂園昨沽壓龐大,以全日低位0.75元收市,再瀉10.7%。 已聘財顧 盼時間換空間 碧桂園坦言,行業銷售環境未明顯改善,同時面臨資產處置出售的重大不確定性,流動性在中短期內仍持續緊張;公司希望尋求整體方案全面解決境外債務風險,以時間換空間,能繼續努力經營,化危機為生機,重回良性發展軌道,保障所有利益相關方。 碧桂園昨早公布,尚未支付某債務項下本金4.7億元到期款項,估計無法如期或在寬限期內履行所有境外債務償付義務;未付款項可能導致債權人要求加速還款或採取強制行動。該公司強調,將積極推進境外債務管理措施,在尊重所有債權人現有法律地位和法律償付順序的前提下,公平公正制定整體解決方案,實現長期可持續資本結構,懇請債權人給予時間。 公司已聘請中金及華利安諾基擔任財務顧問,法律顧問是盛德律師事務所,協助評估資本結構和流動性狀況,並制定解決方案。 賣樓成績慘淡的碧桂園,今年首9個月權益銷售金額按年大降43.9%,單計9月急跌80.7%。公司稱,現時銷售和融資面臨嚴峻挑戰,賬面可動用資金不斷減少,難以在短期迅速補充足額現金流去改善流動性,現金狀況依舊承壓。 會否違約 未來兩周關鍵 路透引述晨星分析師Jeff Zhang表示,碧桂園委託財務顧問,代表公司會否違約取決於境外債務重組結果,未來兩周至關重要;流動性料難大幅改善,因置業者及金融機構維持觀望。 截至6月底,碧桂園12個月內到期債務共1087.03億元,已就9筆境內債達成展期,涉本金約147億元,惟境外債方面,上月已有兩筆美元債息到期,其中一筆將於下周二(17日)屆滿寬限期,若未能及時清償,恐觸發交叉違約,預計涉貸款總額167.7億美元。 截至9月底,累計交付房屋約42萬伙,碧桂園重申把保交付作為最優先目標。摩根士丹利認為,鑑於碧桂園優先保交樓,或進一步損害其物業銷售及品牌,導致新盤的流動性收緊。該行指出,銷售低迷令碧桂園經營現金流自第二季開始處於負數,而今年12月及明年1月將有大量境外債務到期。 另外,同系碧桂園服務(06098)宣布,李長江辭任執行董事、總裁等職務,但出任公司顧問。李長江今年7月曾大手減持碧桂園服務股份。 11 Oct 2...

金股跑贏三桶油 內需板塊有沽壓

金股跑贏三桶油 內需板塊有沽壓 受到風暴「小犬」吹襲影響,港股昨日上午停市,下午2時才恢復交易,內地國慶黃金周長假期結束,「北水」重臨之下,即使風暴可能吹走部分交投,成交額仍然可以保持於前水平。恒指昨微升31點,收報17517點,成交金額有468億元,與上周五全日錄得約479億元相距不遠。 國際油價上周累積下挫超過8%,創3月以來最大單周跌幅,原因是市場擔心美國將長時間保持高利率將不利經濟,從而會削弱石油需求。不過,以巴衝突再起,縱使以巴都不是原油產區,暫時對石油供應沒有直接影響,但其周邊國家產油量佔全球三分之一,若戰事蔓延,將會導致原油市場波動。市場擔憂伊朗等中東產油國或會捲入戰爭,國際油價在昨日亞洲交易時段飆升逾半成,「三桶油」在中港股市個別發展,A股補回國慶長假期間的國際油價跌勢,H股卻跟隨國際油價造好,中石油(00857)A股低收0.9%,H股漲2.5%【圖1】;中海油(00883)A股跌0.8%,H股上揚2.3%;中石化(00386)A股微跌0.2%,H股則升1.5%。 紫金招金抽升逾3% 中東局勢轉趨緊張,市場避險情緒升溫,刺激國際金價上漲。金礦股造好,紫金(02899)再彈3.7%,收市報11.8元,是最大升幅藍籌;招金(01818)更錄得近半成進賬,收報10.78元;山東黃金(01787)漲3.5%,收14.86元;中國黃金國際(02099)升逾3%,報34.2元。 美國9月非農就業新增職位33.6萬個,較市場預期的17萬個多近一倍,並且是8個月來最多。克利夫蘭聯儲銀行總裁梅斯特表示,9月非農就業報告顯示勞工市場強勁,重申聯儲局11月會否加息取決於接下來的經濟數據。美國本周將公布上月消費物價指數,但以巴開戰刺激油價顯著反彈,可能會帶動10月通脹上升,預料將牽動美國利率走向。 根據上周五的利率期貨顯示,市場預料聯儲局下次11月會議維持利率不變的機會率,由就業數據前的八成跌至六成八,加息0.25厘機會率升至三成二;12月加息機會率由數據前的三成三,增至四成三。若果加上國際油價急漲的因素,不排除加息機會率會進一步上揚。 內地8天中秋國慶黃金周完結,期間的旅遊及消費等數據參差,相關板塊呈個別發展。國內旅遊出遊人數8.26億人次,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增長4.1%;國內旅遊收入7534.3億元,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增加1.5%。旅遊相關股普遍下滑,同程旅行(...

道指撥開戰雲轉升 軍工油股強

道指撥開戰雲轉升 軍工油股強 中東兵凶戰危,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上周末突襲以色列,市場擔心局勢失控並演變成地區性戰爭,美股周一曾受壓,但道指收市轉漲近200點,因石油和國防工業股逆市炒起,避險資產如黃金和美元受追捧,國際油價一度彈超過5%。 道指反覆曾揚224點 道指低開147點後,最多曾挫153點,低見33253點,中段反覆轉升,尾段一度抽高224點,收市仍漲197點;標指彈0.63%,以科技股為主的納指升0.39%;輝達(Nvidia)及特斯拉(Tesla)股價分別跌1.1%和0.3%。 各股份中以國防工業最搶鏡,洛歇馬丁(Lockheed Martin)、雷神(Raytheon)、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及Northrop Grumman股價升幅介乎4.6%至11.4%。Plurimi Wealth投資總監Patrick Armstong稱,以色列正式宣戰將帶動國防開支增加,甚至重燃區內的軍備競賽。 此外,雪佛龍及康菲石油股價分別漲2.8%及5.6%;金礦股Barrick Gold上揚1.9%。 歐股全線向下,法股及德股挫0.55%及0.67%,英股微跌0.03%。 Yardeni Research總裁Ed Yardeni直言,中東地緣政治危機往往導致油價攀升及股市滑落,後市將很大程度視乎局勢會否升級,導致以色列與伊朗開戰。 曾任瑞士央行行長的貝萊德(BlackRock)副主席希爾德布蘭德(Philipp Hildebrand)接受彭博電視訪問時稱,儘管未來數天市況持續動盪,但相信最終會穩定下來。然而,全球地緣政治秩序日益碎片化,相關風險溢價遠高過之前數十年,他提到,今次衝突,突顯了長期供應受限,通脹居高不下令央行難以減息,這也是全球進入低增長期的原因之一。 周一為美國哥倫布日,債券市場休市。高盛經濟師認為,美國債息過去數周攀升至多年高位,金融條件便收緊,繼而拖慢美國經濟增長,估計未來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被削去約0.5個百分點,形容幅度雖然顯著,惟不足以造成衰退。 達拉斯聯儲銀行總裁洛根(Lorie Logan)周一在一個演說中表示,長債孳息最近急升或意味聯儲局進一步加息的需要降低。 資金流入美元及日圓避險,美滙指數一度揚升0.52%,報106.6,尾段反覆靠穩;日圓升0.57%至148.44兌每美元。此外,得益於油價上漲,挪...

恒大停重組 境外債主不信政府阻撓

恒大停重組 境外債主不信政府阻撓 促處理監管問題 盡快交代下一步 資不抵債爆煲的內房中國恒大(03333)未能推進317億美元境外債務重組方案,早前取消協議安排會議,尋求與債權人重新審視重組條款,市場觀望該公司能否趕及本月30日清盤聆訊前提出新方案。繼部分債權人上月表明若未能在本月內提交新方案,將加入清盤呈請後,昨日再有債權人表態,要求恒大澄清監管形勢及交代下一步行動計劃,並對重組計劃是因監管原因而無法實施感到「完全令人詫異」。 願保持溝通尋求解決方法 恒大如何處理債務危機備受各界關注,在中證監對其附屬公司立案調查、失去發行新票據資格下,以發新債換舊債的重組方案如同作廢,只好推倒重來研究新方案,清算風險未有絲毫減低。   彭博報道,持有恒大逾60億美元境外票據的投資者小組發聲明,指9月22日及24日的公告(要重新審視重組條款而取消協議安排會議,以及失去新票據發行資格)未能回應問題,並引發更多疑問,斥責恒大把該小組及相同處境債權人蒙在鼓裏,促請與監管機構處理好監管問題。 聲明稱,恒大無法實施重組計劃是監管原因導致的講法並不合理,因很難相信政府部門會採取手段阻止嚴重財困公司進行重組避免違約;債權人仍願意保持具建設性的溝通,並與恒大合作尋求以協調一致方式解決目前問題的任何辦法。這批投資者分別來自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及香港,財務顧問為律師事務所Kirkland & Ellis LLP及投行Moelis & Company。 港股颱風過後昨午2時復市,恒大低見0.27元,埋單跌12.7%;恒大物業(06666)挫7.3%;恒大汽車(00708)遭戰略投資者暫停金援,復牌後低見0.5元上市新低,收報0.51元,瀉8.9%。 碧桂園快公布境外債重組 另一方面,碧桂園(02007)傳聘請中金公司作為財務顧問,協助制定境外債務重組計劃。財聯社報道,獲悉碧桂園正考慮於近日公布境外債務重組計劃。惟報道未有提及消息來源。 彭博引述知情人士稱,碧桂園的債權人為求在碧桂園進行潛在境外債務重組前,組建債務重組特設小組,一直在與數間財務顧問磋商,包括財務顧問公司PJT Partners及Moelis & Company等,目前債權人尚未作出決定。 碧桂園境外債務餘額涉及109.6億美元,以及港元和泰銖等折合約58.1億美元,合計約1308億港元。該公司昨天有兩筆合計6...

辣招」後遺症 「金融樓」變奪命金

 辣招」後遺症 「金融樓」變奪命金 一名63歲婦人上星期持刀大鬧某銀行荃灣分行,據報因為她在該銀行購買了價值180萬元的投資基金,每月供款8000元,須供滿20年,但事主近日擬「cut plan」被拒,於是揮刀「討公道」。 根據業界人士估計,這名婦人買的很可能是一款新類型「保費融資」產品,在行內俗稱為「金融樓」,某程度上與「買樓」差不多,例如先付20%首期,再借取餘下80%款項,然後每月供款。過去幾年受「樓市辣招」所限,不少年長人士手持一筆現金,卻無法買樓收租,導致「金融樓」甚為受歡迎,或多或少可算是「辣招」的後遺症之一。 信報 9 Oct 2023 撮要 重點撮要如下: 1. 近年不少長者手持現金卻無法買樓,被銀行推銷名為「金融樓」的保費融資產品,原理類似儲蓄保險但回報理論上更高。 2. 這類產品讓長者可用兩成首期再借八成,每月分期供款約20年,猶如買樓收租。 3. 但投資基金風險高於房地產,近年大幅虧損,中途要求退保可能血本無歸。 4. 部份銷售人員口甜舌滑,誇大回報,誘使長者投資這類高風險產品。  5. 在樓市辣招下,長者資金無門,被視為獵物,社會存在隱患。經濟下行時,「奪命金」事件可能愈來愈多。 持刀婦闖銀行 要求停供基金 「保費融資」產品近年大行其道,屬傳統「儲蓄保險」之演化版本。顧名思義,「儲蓄保險」結合「儲蓄」和「保險」兩種功能,例如客戶以一筆過或供款形式付出特定款項,既獲得一份人壽保單,又能賺取該筆款項產生的利息收入,並可於特定情況下(例如供款滿若干年後)提取現金。 至於「保費融資」,其原理跟「儲蓄保險」相似,卻存在兩大「新意」。首先,客戶付出的款項不再只是「放入銀行收息」,而是用來購買各種投資產品(通常是金融機構提供的不同主題投資基金),理論上可帶來更高回報。其次,客戶可享受「孖展」融資額度,透過槓桿,有機會進一步「放大回報」,由此亦衍生出多種不同玩法。 近年頗受歡迎的一類「保費融資」正屬於高槓桿、長年期產品,舉例說,客戶只需付出36萬元首期,再加上金融機構借出的144萬元貸款,便能購買總值180萬之投資基金;而其借取的貸款需要每月分期供款,月供額約8000元,直至20年後才「連本帶利」供滿。 假設該基金每年回報6%,扣除資金成本後,客戶每年「淨賺」3%,相當於5.4萬元;比最初付出之36萬元,意味賬面回報率「高達15厘」,似乎十...

高盛唱好中資股今季反彈

圖片
 高盛唱好中資股今季反彈 中國經濟表現乍暖還寒,拖累港股年初至今跌約一成,中資股亦然,A股則較堅韌,暫時近乎平手。高盛亞太首席股票策略分析師慕天輝(Timothy Moe)對後市看法樂觀兼進取,他認為多項因素顯示中資股第四季有機會造好,直言已向包括傳統及對沖基金等客戶,建議作策略性增持(tactical overweight)中資股,即使博短期反彈也相當具吸引力,中期來看,MSCI中國指數可望在未來12個月錄得約15%回報。 內地經濟回穩 籲趁低撈貨 慕天輝透露,近日與中外客戶會面時發現,各地投資者對內地經濟和資本市場前景仍有擔憂,「大部分人不願帶頭入市(reluctant to be the first one to step into China)」,但他反其道而行,提議投資者現階段趁低買入。傳統基金於第四季較進取,力求提升回報賺取表現費,慕天輝稱,過去20年的經驗所得,亞洲股市七成機會在第四季展現升勢,平均回報率約4%,現時有4項指標可能推升中資股。 首先,慕天輝認同,目前中國經濟確實面對多項挑戰,當中包括房地產、地方債和人口老化等,惟他指出,最近內地各監管部門已綜合運用貨幣、財政以至穩樓市政策支持經濟,覆蓋範圍愈來愈全面,不再如以往單靠大規模貨幣政策推動經濟。 未來12個月潛在升幅15% 其次,經濟數據有回穩跡象,反映政策措施開始在實體經濟起作用,有信心第四季數據會進一步向好。 現時外界高度關注內房債務和銷售疲弱問題,慕天輝說,第三項指標是過去數月內房落成量回增,有助穩定樓市,而8月份的金融和零售銷售等數據都好過預期,有望令投資者對中資股稍添信心。公開數據顯示,內地房地產累計竣工面積,今年2月起持續上升。 最後,中美角力是另一窒礙中資股表現的因素,慕天輝看法同樣相對樂觀,他認為,兩國為求穩定經濟,相信有意尋求更多合作,市傳中美最高領導人有機會於今年底前會面,或為市場帶來喜訊。 綜合而言,MSCI中國指數自2021年初高位至今,已累計調整近50%,現處於約57水平,高盛料未來12個月有約15%潛在升幅。 中東大戶配置取態正面 選股方面,慕天輝教路,應尋找優質公司,增長股要具備良好的盈利能力,而高息股則要有穩定現金流,以推動持續加派息的能力為佳選。他補充,平台企業過去一段時間受制監管收緊,導致股價大幅調整,但現時大趨勢似乎轉向支持平台發展,如果盈利能力不...

港股市底疲弱 短期難有起色

信析 信報投資分析研究部 港股市底疲弱 短期難有起色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報道,北京和華盛頓正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美鋪路,港股在季結日急彈逾400點,恒指上周五(9月29日)收報17809點,惟全周計仍要下滑248點(1.37%);整個9月跌足4星期累挫573點(3.11%),兼連跌第二個月;第三季更合共瀉1107點或5.85%。 沽盤主導 上升阻力重重 80隻恒指成份股中,有48隻錄得按周跌勢,35隻跑輸恒指;市傳澳門政府正考慮打擊非法兌換,濠賭股於黃金周前夕突然出現反高潮,其中銀河娛樂(00027)整周瀉8.09%,為表現最差藍籌。 回顧一周行業表現,信報EJFQ分類25塊近八成(共19個)隨大市回落,11個表現遜恒指,汽車、電訊和酒店/消閒板塊佔據榜尾,分別下挫4.08%、3.17%及3%;各板塊中線市寬(股價高於50天線比率)按周略為回穩,惟目前仍有24個處於50%強弱分界之下【圖1】,反映港股市底依然相當疲弱。 統計整體港股的市場寬度維持弱勢,3天線高於18天線比率(短線市寬)連跌3周,全星期再挫3.1個百分點,至36.5%;中線市寬按周雖微彈0.4個百分點,報32.9%,卻依然處於30%至40%支持區之內,顯示大市中短期走勢暫未見起色。 另外,EJFQ系統內反映弱勢股沽壓的弱勢股指數升抵51.3%,全周再漲9.1個百分點,企穩40%警戒線上方,進一步拋離強勢股指數(最新報13%)【圖2】,大市明顯由沽盤主導,不利後市。 在日線圖上,恒指近日多次下試17300點水平皆見反彈,收市重上10天線,卻受制大型成交量密集區底部近17900點位置;短線宜留意20天線阻力,相當於18000點整數關口,若能突破,有望朝50天線(現處18531點)進發,惟在14天相對強弱指數(RSI)明顯攀越50中軸之前【圖3】,後市不易輕言轉勢。 內地股市於十一國慶黃金周長假期前夕反覆低走,滬指上周4個交易日下跌22點(0.7%),收報3110點,終止此前連續兩周升勢。總結9月份,滬指累計下滑0.3%;今年第三季共挫2.86%,首三季則累漲0.67%。內地上周五起一連10天為假期休市,至下周一(9日)復市。 大市指標方面,滬指短線市寬(股價高於20天線比率)按周反彈6.1百分點,報44.4%;中線市寬期內再升5個百分點,至36%,屬一個月高。以日線圖分析,上證指數上周幾度挑戰2...